天上不會掉餡餅,宣揚‘保本高收益’就是金融詐騙。要自覺提高警惕,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,遠離各類非法金融活動。”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、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6月10日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如是說道。
“保本高收益=金融詐騙”這個看似“簡單直觀”的等式,銀保監會消保局、人民銀行消保局主要負責人早在去年9月就對外公布了。兩位部門負責人還劃出3條警戒線:承諾保本而收益率超過6%要打問號,超過8%很危險,超過10%可能把本虧光。
眾所周知,在金融、資本市場中,風險與收益呈現正比關系——潛在收益越高,風險就越大,要想低風險,就需要犧牲潛在收益。換言之,也可以直白地說,保本與高收益就是“魚”和“熊掌”的關系。按照國債標準,承諾保本的金融產品,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%左右,超過6%的就不靠譜了,更別提那些動不動就達到10%的了。
揆諸現實,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,國內市場的理財產品多以保本高收益為核心,商業銀行和不少信托機構都爭相推出這種產品。隨著國家金融改革不斷深入,保本理財產品變得越來越少了,對于多數產品銀行不再兜底,因而風險只能投資人自理。在這種背景之下,還有人大肆宣傳、推銷保本高收益產品,實際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真相無非兩種:要么是虛假宣傳,要么是金融騙局,鮮有例外。
保本高收益金融騙局之所以“野火燒不盡”,其手法通常有二,一是“王婆賣瓜”,二是“龐氏騙局”。什么“年化收益30%-50%不再是夢想”“保證固定收益8%”,什么“私募黑馬”“投資明星”“中國巴菲特”,天花亂墜、毫無底線的自賣自夸,無非就是要你相信,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們可以做到,你盡管放心把錢交給他們打理,等著“躺贏”就是了。
明眼人一看就是說大話、畫大餅,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相信他們的胡話、鬼話,心甘情愿把錢轉到他們賬上,供他們揮霍?這就不能不提金融詐騙界祖師爺“龐氏”了,他發明的“拆東墻補西墻”“空手套白狼”手法實在太“厲害”。因為只要投資者進入得足夠早且跑得足夠快,不當“接盤俠”,就不會虧本,甚至還能賺錢。于是,很多開始半信半疑的人,看到別人真拿到高收益了,就坐不住了,毫不猶豫地跳進去了,等到拆東墻補不了西墻、“龐氏騙局”玩不下去了,“大俠”的位置他們就坐穩了。
給上當受騙人群畫像,除了那些額頭貼著一個“貪”字者,還有一個龐大的“易感人群”——老年人。老年人的金融知識、理財經驗與手中閑錢、存折數字不成正比,一些不法分子因此專門開發針對他們的金融騙局,比如子虛烏有的“養老項目”。先是施以小恩小惠,接著給他們洗腦,進而掏空他們腰包,最后逃之夭夭,幾個步驟一氣呵成。
投資有風險,理財需理性。公眾在理財時,一定要有理性,別讓沖動把理性擠“下線”,盡量追求長期投資,不要一味追求賺快錢,還要記住“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”的忠告,適度分散投資風險。尤其明知某款金融產品或集資行為有“龐氏騙局”嫌疑時,不要心存僥幸、以身伺虎,天真地以為自己跑得過“雪崩”。
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:本基金管理人本著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基金,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證最低收益。投資有風險,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。請在投資前仔細閱讀《基金合同》、《招募說明書》和《產品資料概要》。市場有風險,基金亦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本公司充分重視投資者教育工作,以保障投資者利益為己任,特此提醒廣大投資者正確認識投資基金所存在的風險,慎重考慮、謹慎決策,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。